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,項目經驗的增加,這些知識,我看的越多,反而越迷茫,愈發地看山不是山。有些問題,我怎么想也想不清楚:比如說中國建筑行業為什么會成為今天這樣?未來又會是什么樣?還比如為什么建筑行業跟其他行業不同,有很多反經濟學的現象那些零散的東西在我腦中是一團一團的,一直梳理不出來一條主線。
但近幾年開始,我參與了一些戰略項目,客戶包括一些央企頂級工程局和地方性龍頭國企,客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。其實做這些企業的戰略,只關注建筑行業內是不夠的,得跳出行業去看行業,也得從一些底層規律的角度去思考行業的發展。因此,被這些項目逼著,我學習了一些其他行業的知識,也嘗試著從商業底層規律的角度重新審視建筑業。雖然有些問題還是想不清楚,但通過不斷地琢磨、不斷地與客戶和同事交流,心里的脈絡還是稍微清晰了一些。漸漸地,“可能”看山又是山了。
正值“十四五”戰略規劃年,借這個機會,我也想嘗試把心里那一團一團的東西梳理出來,從感性上、在大尺度上,與各位讀者分享一些我對建筑行業的思考,并試圖瞥見到一些建筑行業未來的樣子,旨在能為讀者提供些許啟發?;驅蝈e,或左或右,可能就沒那么重要了。
— 1 —
看現象:建筑行業的“原特征”
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建筑行業的兩個最大特點。其實,中國的建筑行業有很多特點,比如:被動行業、投資拉動、行業整體比較粗曠;過去發展很快,現在增速放緩了;同時呢,細分市場分化,競爭越來越激烈,等等。
但所有的特征,都跟以下這兩個特征有關系,這兩個特征是所有特征的“原特征”,也能解釋建筑行業一系列現狀。它們分別是“規模不經濟”和“區域市場割裂”。
1. 規模不經濟
要了解“規模不經濟”,我們得了解什么是規模經濟。其他行業,比如說傳統的制造業,也包括金融、互聯網這些新興行業,通常是隨著產量的增加,各種邊際成本、平均成本是下降的;也就是隨著產量的提升,隨著企業規模的提升,企業總體的效率是增加的。但建筑企業卻不一樣,規模增加,效率卻不一定提升。一個企業的總產值在二、三十億的時候,人均產值是三百多萬;等七、八十億的時候,人均產值還是三百多萬;等一百五六十億的時候,人均產值沒準就變成二百多萬了。很奇怪,這個現象是反經濟學的
造成建筑企業“規模不經濟”的原因主要有兩個:
第一個原因,由于建筑行業的產品更多是定制化的、項目制的,標準化程度不高、可復制的程度不高,因此,規模效應不明顯。
第二個原因,跟其他行業相比,管理還是較為粗獷,跑冒滴漏的現象比較多,資源配置的效率不高;同時,資本運作水平,信息化水平還較為初級。
總結起來,就是建筑行業產品的標準化水平不高,管理的標準化水平也不高,造成了行業規模效應不明顯。
2. 區域市場割裂
對于建筑行業來說,各區域市場,包括各省級市場、各地市、各區縣,打法可能完全不一樣。造成區域市場割裂主要有兩個原因——需求端和供給端。
第一個原因,需求端:由于各地域的發展階段不一樣,各市場需求不同,造成了產品種類的不同,產品種類的不同決定了對企業能力要求的不同。比如說中西部的欠發達地區,核心訴求是修路造橋等基礎設施建設,同時由于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問題,很多項目,都需要投資,需要墊資,這就需要企業具備項目的物有所值研究、可行性研究的能力以及資本運作能力;還有一些區域,比如發達地區,發包的方式多以EPC的形式發包,這就需要企業具備無圖報價能力、產業鏈延伸能力以及資源整合能力。在中國最發達的區域,比如說北京、上海,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智慧城市,智慧交通,這種立體空間范圍內的多層次布局,需要企業具備城市的綜合開發、運營以及與高科技企業深度對接的能力。
以上分析的是需求端,也就是各區域對產品需求的不同,對企業能力要求的不同,給企業跨區域遷移帶來了阻力,造成了區域市場割裂的現象。但這個我認為不是主要原因,大概只占到了20%的原因。